送梁六自洞庭山作
张说〔唐代〕
巴陵一望洞庭秋,日见孤峰水上浮。
闻道神仙不可接,心随湖水共悠悠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,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。
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无法靠近,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。
注释
梁六:即梁知微,时为潭州(今湖南长沙)刺史,途径岳阳入朝。洞庭山:即君山,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,风景秀丽。
巴陵:郡名,即岳州,今湖南岳阳。
孤峰:指洞庭山,即君山。
接:靠近;接触。
神仙:指湘君、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。《拾遗记》:“其下有金堂数百间,玉女居之。”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年12月版:第39页.
创作背景
这是作者谪居岳州(即巴陵,今岳阳)的送别之作。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(今湖南长沙)刺史梁知微,时途经岳州入朝,遂有与诗人的相遇。当时作者被贬为岳州刺史,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创作此诗。洞庭山(君山)靠巴陵很近,所以题云“自洞庭山”相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于海娣 等.唐诗鉴赏大全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0年12月版:第39页.
2、
萧涤非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年12月版:第59-60页.
简析
《送梁六自洞庭山作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,寄托着诗人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。在诗中,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,洞庭湖、君山的山水色形,被抹上了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。全诗即景遣怀,寓情于景,不显刻划而意境自现;韵脚分明,音律优美,是初盛唐之际七绝的成熟之作。
赏析
此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八十九。下面是李白研究学会理事、四川诗词学会理事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先生对此诗的赏析。
严羽有一段论诗名言:“盛唐诗人惟在兴趣,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,不可凑泊,如空中之音,相中之色,水中之月,镜中之象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(《沧浪诗话》)离了具体作品,这话似玄乎其玄;一当联系实际,便觉精辟深至。且以张说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力作来解剖一下。
这是送别之作。诗中送别之意,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,那真是“无迹可求”的。
谪居送客,看征帆远去,该是极其凄婉的怀抱(《唐才子传》谓张说“晚谪
张说
张说(667年~730年) 唐代文学家,诗人,政治家。字道济,一字说之。原籍范阳(今河北涿县),世居河东(今山西永济),徙家洛阳。 302篇诗文 51条名句
山中与裴秀才迪书
王维〔唐代〕
近腊月下,景气和畅,故山殊可过。足下方温经,猥不敢相烦,辄便往山中,憩感配寺,与山僧饭讫而去。
北涉玄灞,清月映郭。夜登华子冈,辋水沦涟,与月上下。寒山远火,明灭林外。深巷寒犬,吠声如豹。村墟夜舂,复与疏钟相间。此时独坐,僮仆静默,多思曩昔,携手赋诗,步仄径,临清流也。
当待春中,草木蔓发,春山可望,轻鲦出水,白鸥矫翼,露湿青皋,麦陇朝雊,斯之不远,倘能从我游乎?非子天机清妙者,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。然是中有深趣矣!无忽。因驮黄檗人往,不一,山中人王维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