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山海经十三首·其七
陶渊明〔魏晋〕
粲粲三珠树,寄生赤水阴。
亭亭凌风桂,八榦共成林。
灵凤抚云舞,神鸾调玉音。
虽非世上宝,爰得王母心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粟烂光辉三珠树,寄生赤水之南滨。
高高耸立迎风桂,八树相连便成林。
灵异凤凰云中舞,神奇鸾鸟鸣玉音。
虽然不是人间乐,王母为之甚欢心。
注释
粲粲:光彩鲜艳的样子。三珠树:古代神话中的树名。
八榦:指八株桂树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238-255
创作背景
关于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学界尚有争议。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(407)或四年(408),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,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。这期间他读了《山海经》及另一些神话、历史书如《穆天子传》之类,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。而邓小军认为这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,孟二冬则说这组诗大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(422),陶渊明五十八岁。此诗为组诗第七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陈庆元等编选·陶渊明集[M]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4
2、
郭维森 包景诚·陶渊明集全译[M]·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
3、
孟二冬·陶渊明集译注[M]·北京:中华书局,2019
简析
《读山海经十三首·其七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他理想中的王朝政治的赞美歌颂,其中还包含他对于一个合于天道、顺乎天意的美好社会的理解和向往,而这样的一种和谐公正的政治社会秩序,才是诗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所在。然而诗中“虽非世上宝,爰得王母心”的诗句也表明,这一理想的境界,实为昏暗污浊的人间人社会所不容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饮酒·十四
陶渊明〔魏晋〕
故人赏我趣,挈壶相与至。
班荆坐松下,数斟已复醉。
父老杂乱言,觞酌失行次。
不觉知有我,安知物为贵。
悠悠迷所留,酒中有深味。
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·其二
陆机〔魏晋〕
东南有思妇,长叹充幽闼。
借问叹何为?佳人眇天末。
游宦久不归,山川修且阔。
形影参商乖,音息旷不达。
离合非有常,譬彼弦与筈。
愿保金石志,慰妾长饥渴。
农夫骂雷公
陶渊明〔魏晋〕
吴兴人章苟者,五月中,于田中耕,以饭置菰里,每晚取食,饭亦已尽。如此非一。后伺之,见一大蛇偷食。苟遂以鈠斫之,蛇便走去。苟逐之,至一坂,有穴,便入穴。但闻啼声云: "斫伤我某甲。 "或言: "何如? "或云: "付雷公,令霹雳杀奴。 "须臾,云雨冥合,霹雳覆苟上。苟乃跳梁大骂曰: "天使!我贫穷,展力耕恳。蛇来偷食,罪当在蛇,反更霹雳我耶?乃无知雷公也。雷公若来,吾当以鈠斫汝腹。 "须臾,云雨渐散,转霹雳向蛇穴中,蛇死者数十。《搜神后记》